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互动>在线访谈

陈少峰:以“文化大国”复兴民族伟业

发布时间:2011-04-0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        打印       分享到
编者按:

  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谈到 “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让国人大为振奋。众所周知,中国曾经是文明璀璨的、在影响力上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而未来我们也要建设成为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具体内涵、发展方向,推动中华文化的振兴与繁荣,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就文化大国建设的理念与内涵等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

  陈少峰认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应当同时是文化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强国的统一体,尤其是人民经常把文化大国视为大国的主要标志。文化大国的基本目标应当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对外能够输出价值观和发展模式。显然,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以文化和科技双驱动、实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文化大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弘扬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已经迎来了进一步建设文化大国的良好契机,各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普遍重视并开始为我国文化大国建设献计献策。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我国,文化建设总体上相对于经济建设具有事实上的滞后性,建设文化大国也具有任务的艰巨性,需要我们在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筹划具体方策。

  将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大国是实现中国真正强盛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当坚持文化立国的方针,向国内外民众积极宣示中国建设文化大国的神圣目标和坚定信念,宣示以人为本、以德服人、互利共赢的国际交往与竞争战略;宣示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到文化驱动社会发展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并重、重视文化外交和民间文化交往的价值观;宣示中国将坚持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以文化大国引领经济大国、军事强国的具体战略目标。陈少峰认为,未来的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将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文明成果,尤其是坚持儒家的“君子”理念,再现注重文化素养的礼仪之邦和体现人本价值的魅力之国,以“君子之国”为世人所瞩目。总之,只有树立文化优先的强国理念,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持续展示我们的理想、价值与责任,吸引国外人士支持中国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建设文化大国的基础,首先要以律己的态度来实现国民文化素质的持续提升。大国的国民应当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处事的公正性,以文化素养展现大国国民的风范。因此,我们应当坚守堂堂正正、有序、有礼、节制、谦虚、包容、诚信、淡定、大度、友善等传统美德,有着平和积极的竞争心态和处变不惊的内在修养,在国际上坚持和平共处乃至于体现帮助弱小之博爱情怀。其次,我国的国民将能够弘扬传统的文明精华,以中和之道为指引,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金钱至上、心理偏激、憎富笑贫、极端化思维等偏差。再次,建设文化大国必须既要保持社会核心价值的普遍共识,也要保障文化的多样性选择。再者,文化大国的建设必须具有全民性。只有发挥全民的创造力,才能真正繁荣文化艺术,提升学术水平,以文化产业助推文化走出去,持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

  陈少峰表示,尽管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积极追求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以推动文化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和动力机制,才能产出好的经济、好的社会管理和好的政治与行政改革的成果。当然,建设文化大国是一项持久的事业。文化建设要求摒弃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思维,必须融入大国战略的整体框架和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例,必须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同时将经济成果的一部分用以文化建设和文化提升,着力改变单一的经济大国的形象,将经济的发展成果转变为我国对外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转变“一事一议”的工作方式,要制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文化推动社会各项工作;鼓励各级政府参与探索文化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着力转变“惟GDP主义”的发展格局。

  以举国之力推动文化大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文化崛起的民族伟业之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具有强大信心的确实保障。陈少峰指出,文化大国建设将不仅仅体现在我国作为大国的实质竞争力提升,体现在为人类繁荣模式的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活动和过程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人民坚持更高标准的道德,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加快更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的复兴,为中国的强大欢呼、骄傲与自豪。(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请下载附件:

【 字号: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技术支持: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Copyright?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47877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