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互动>在线访谈

访谈陈少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发布时间:2010-09-30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作者:        打印       分享到

  访谈背景:

  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别于其他民族,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近些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很高。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该以何种态度看待?采取何种态度和方式进行继承和发扬?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特邀请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少峰,就此话题与网民共同探讨、交流。

  访谈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访谈专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陈少峰

(图为访谈嘉宾陈少峰  陶伟摄)  

(图为访谈嘉宾与主持人交流  陶伟摄)

     访谈文字:

  【主持人】近年来传统文化很热,比如传统节假日的恢复、国学研究等等,好像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后,中国人突然意识到不应该一味地引进西方文化,而应该大力学习、继承和发扬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陈院长,这种文化的回归你觉得是不是必然?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剧,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哪里?

  【陈少峰】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讲:

  第一,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我们比较重视经济,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文化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看到我们市场上文化有很多舶来品,这说明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当中我们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就要思考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发展文化,改变这样的状态。我们的文化应该是什么形态的文化,肯定跟传统有关系,不管是纯粹传统还是对传统进行创新,总之我们必须有自己文化应对国外竞争。

  第二,一个国家的强大,其在国际竞争当中的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国家要有软实力,就需要发展文化,发展文化当然包括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要持续获得别人的赞赏,我们国家形象的改善和我们发展经济都要有一定的文化支持,都需要去重视文化建设,当然也包括重新思考我们传统当中究竟带来什么样的东西。

  第三,面临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我们现在遇到很多问题,包括诚信问题,包括企业可能没有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等。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提出一个目标,就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是抽象的概念,必须体现在方方面面。我最近接受了一个采访,主要是谈我们发展文化的十种路径,当然我讲的十种路径涉及文化很多方面,但是其中一部分是需要跟传统文化衔接起来才能思考。我们社会发展要有文化的凝聚力。文化凝聚力从哪里来,恐怕也要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在今天应该怎么样看待,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待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样的课题。

  所以,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我刚才说的几个方面,当然体现多少,怎么体现,这个需要进一步探讨。至少我们知道所谓的回归传统文化可能是人们在某种意义上,认识到我们需要把传统文化跟今天社会发展衔接起来,需要从传统文化当中获得推动今天和未来发展的力量。

  【主持人】传统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于我来说,我能够由此想到儒家思想,想到各种经史典籍等等很多东西,应当说传统文化是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包括了什么?我们要传承的是哪些?请您给我们分析一下。

  【陈少峰】当我们讲传统文化的时候,可能是包含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在历史上存在的文化,这个文化可能就很多了,包括我们艺术、思想、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我们都叫做传统文化。还有一种传统文化是“活”的,或者叫延续性的,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今天中国人举办婚礼时很要面子,一定要大举大办,这证明我们很有面子,很重视这件事,当然这个传统的好坏我们不去分析。还有,比如春节一定要团圆,这些都是一直延伸到今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延续到今天,可能有些东西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仔细辨析就能看出来,比如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在中国历史上就是法家传统,儒家主张文化优先,那么这个效率优先很典型就是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复活,现在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我们也更加注重“孝”等等,可能又跟儒家有关。

  传统文化涉及的面非常多,今天要对待的传统文化就变成两部分。一部分已经进入生活当中的传统文化,我们怎么样处理;一个是在历史上的传统文化,跟今天有什么关联,比如孔子讲了很多东西非常好,非常有哲理,那我们今天是不是可以把他的思想拿过来作为现代思想的组成部分,这样的话又可以跟传统联系起来。我想这方面有两个部分,一个叫被动接受,一种是主动传承。被动接受往往会导致好坏都接受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接受,比如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规矩,今天不一定按照那个规矩去做,这就涉及文化变革,要尽可能把不好的东西去掉。但是这个变革很难,毕竟已经变成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要变革它一定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已经习惯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恐怕是个长期的任务。至于传统文化好的优秀的东西怎样在今天生活当中体现,这个问题分两个步骤:一个步骤要研究有哪些方面可以继承,这个方面跟我们今天的结合度在哪里,我们采用什么办法,比如我们重新学国学,学国学是不是一个方式,那我们学国学的什么东西比较重要。另一步骤就是我们怎样来体现在生活、工作当中,或者变成我们的素质,这个很重要。

  简单地说,对传统文化,我认为对它进行分类、分流。所谓分类,就是要搞清楚究竟有哪些。当然类别很多,包括我们现在有职业道德的,有思想的,包括建筑设计的,各种非常非常丰富的东西,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等。所谓分流,就是我们有些要去掉,有些要接受下来,然后接受过程中有些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可能接受当中要创新。因此,首先对“传统文化”要研究、鉴别、梳理,同时还有一个渠道怎么样把这个东西接受下来,或者进一步推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我们今天已经有了很多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比如说讲管理的时候用国学的一部分内容来教;讲授传统的人文素养,比如怎么样做一个君子,不做小人,可能也要跟今天的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就像我们今天采取了国学班、国学诵读等,这只是一部分,不能仅仅的靠把它简单拿过来大家读一读就解决问题了,这里还要做很多工作。比如,很多企业培训当中,传统哲学家如何讲人们领导力的提升,这个可能就对现代人很有启发。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多去了解传统,比如诸子百家讲了什么。再比如,中国传统很多工艺非常好,我们要发展陶瓷文化,恐怕要接受传统的很多方面,包括职业道德,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应用等等。所以,人们在不同角度,可以从不同的领域里面来做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承,先把它分得很清楚,或者很细。如果可能的话,对所有的东西都能理解最好,如果不能,可以就某个方面理解,然后尽可能慢慢地扩大我们理解的范围。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办法。

  【主持人】陈院长,刚才您主要讲解了传统文化中“取什么”的问题, “如何取”的问题您也有提到一些,请您针对这个再重点讲一下,政策层面应当如何引导和扶持?就个人而言,可以做哪些努力?

  【陈少峰】“如何取”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个人如何取,机构如何取,然后国家层面如何来做?国家层面的话,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很重视了,就是怎么样弘扬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讲,特别是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比如教育部支持传统经典的诵读,在一些政府部门的培训当中,包括讲一些传统的智慧、文化,我觉得这都是很好的办法。

  【主持人】是的,像我们国土系统就开展了读书活动,推荐大家看一些好的书籍,包括不少古代的经典著作书。

  【陈少峰】这就很好,也可以办一些讲座,比如公务员培训中,就有一些名家讲座,讲现代,也讲传统,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做法。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好象出现太依赖传统文化的倾向,这也不对,这只能是作为我们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所以,政府既要讲传统文化的优秀,同时也要强调继往开来,就是传承、创新,从政府层面应该有的一个战略性思考。如果没有创新,可能就吸引不了现代的年轻人,可能就很难去跟国外竞争,很难传承下去。包括手段也要创新。这是一个方面。

  从机构的角度来说,我们今天很多管理的体制机制,所产生的问题,其实就是传统人一直思考的问题,没有根本上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实际上先把传统的,比如人们理念、生活方式等梳理以后,再来看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在传统里有没有答案。我觉得公务员培训或者企业家培训中,应适当增加的这部分传统的内容。

  至于个人,现在很多人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修养,其实这个方面我认为很重要。很多人思考问题时没有考虑中国的传统和国情,按照国外的知识结构,整套照搬,比如说照搬一种国外的某些理念,或者它的知识体系,塞到我们这里来也是有问题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我们中国本身文化、历史和现在国情缺乏深入了解,这样会遇到很多问题。学者会遇到问题,普通人更容易受到媒体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现在年轻人很容易受到国外的娱乐产品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对年轻人怎么样加强一些传统文化修养的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最近在提倡一种家庭文化的概念,希望在家庭文化当中能够包容一些传统的文化,同时又能够面对现在和未来有一些具体的创新和推动,这样它能够为我们现在做家长的,如何处理家长跟孩子的关系等,找到一种文化支撑。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定的修养,然后识别一些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并且借鉴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来,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的确,传统文化的传承绝不是单纯的“拿过来”,更重要的是结合时代特色加以继承和发展,也就是“创新”。您认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对于当前的一些传统文化“恶搞”现象您怎么看?

  【陈少峰】之所以存在“恶搞”,是因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缺乏敬意,然后就当作一种普通的文化现象来对待,比如说我们知道有很多传统的文化可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生活在今天的环境当中,对那个时候的文学,文化创造、艺术等等,可能缺乏一种共鸣,因为本身他了解的机会就不多,包括现在教的东西可能就是一点古文,一点诗歌。对传统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这通过反复阅读可能才能理解。所以对传统“恶搞”的现象,本质上是因为文化存在着断代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我认为“恶搞只是表面的现象,最重要的通过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个是比较缺乏的,这也是我们要面对的大问题。

  至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创新.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理解中该接受其中的哪些部分。这件事情可能要很积极,但是又要很理性的思考。就举孝的例子,可能传统讲孝很多方面,比如关心父母,尊敬老人等等,有很多这样的教导。但是传统生活当中等级比较严,今天人们更重视平等,那么怎样跟父母有一定平等性,又能让子女保证能够达到孝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提出来,建立一些新的孝的理念和规则。总体上来讲孝是必要的,但是怎么样把孝做到最好,最符合今天和未来的要求,至少在观念和行为上都要去想接受哪些、创新哪些,要更深入地思考。

  【主持人】创新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这个我们都赞同,现在各个领域都强调要创新。

  【陈少峰】是的,文化创新就涉及很多领域的创新,但是也要根据我刚才讲的文化的分类、分流来平衡。比如传统讲的艺术,或者是讲的工艺,可能有时候就很好,原汁原味照搬就行了,我们只要做得到就很好了,可能有些东西时代性很突出,就要进行改造或者改良,或者继承当中有创新,包括方法的选择也不一样。这都是需要慎重思考的。

  我们把传统的文化当作一个宝库,但怎么样把这个宝库整理出来,然后又体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哪些方面又要创新,这是比较大的工程。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具体到某个领域去谈,这样的话会更好地体现到底应该继承在哪里,创新在哪里。

  我现在考虑到的比较多的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今天的人从那里面吸收什么东西能有助于我们既对中国文化有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又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这个是对成年人的。但是对未成年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课题。你要给他塞很多东西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要教给他一些东西,但是不能全部塞给他。他们传播的渠道,接受文化的来源,可能更多的是在娱乐产生当中。比如说我们现在播的一些历史剧,到底产生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还要评估,比如会不会给小孩造成一个结果,我们传统就是那样勾心斗角,会不会?可能也会啊。所以娱乐当中也要引导,在教育当中也要引导。但是你的引导又不能把他吓跑。你很想用一个成年人的一套东西整个灌输给他,恐怕他接受不了。所以我想这两部分群体要从传统文化当中得到东西,包括理念、方法、路径,都要有所区别的思考,才能最终找到更好的针对性。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手段的创新,网络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传媒方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您如何看待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您觉得应当如何发挥网络这种平台去传承传统文化?

  【陈少峰】总体来讲互联网对我们“传统文化”冲击比较大,如果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来讲,可能负面价值要大一些,因为我们“传统文化”跟传统社会的稳定性,传播的单向性,是比较相关的,而今天互动性很强,各种信息量很大,特别是小孩子很容易被娱乐的东西吸引。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当中找到传播文化的路径,比如他喜欢什么,我就在这里去做。比如他喜欢看电影,像美国人拍了《功夫熊猫》,这里包括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只不过提炼在现代电影当中,我觉得这个这个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现在很多人要么谈古代的,要么谈国外的,我觉得这样不好,我觉得这里应该通过融合的方式来找到一种年轻人接受的形式和内容,这个比较重要。

  面对现在互联网新的发展的格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们要找到跟它沟通、互动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影响。所以我个人更强调用我们今天社会的核心价值系统,比如今天讲的法制、孝、职业道德,在这个系统当中要融入很多传统文化、艺术。有哪些优秀的东西,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然后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来做这种事儿。比如我们现在动不动搞勤学的故事,其实勤学的故事对小孩没有任何吸引力,他的问题不在勤学不勤学,他的问题在于如何让他好好做人,他需要了解哪些好东西,这个好东西我们不能用说教的方式,而要用娱乐方式让他理解,否则就把小孩吓跑了,就跟小孩没有形成纽带关系,没有纽带你讲什么他都跑,电视台讲国学他换台了,你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要把今天的高科技和媒体的传播当作对教育的挑战来思考,但是也要把它当作对教育的机遇来思考,而不是完全按照我们过去以来一贯的惯性的教育方法,这个要反思。

  【主持人】我们本身也是网站的建设人员,您说的这些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陈院长,我曾经看过您的一个访谈,您说过,您的研究重点是应用哲学,就是力图从传统哲学、文化中提炼出能与现代社会相糅合的智慧。这应该讲的是“用”的问题,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

  【陈少峰】我们如果研究传统就知道了,其实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当中,如诸子百家的时代,非常关注人本问题和社会和谐的问题,就关心的这两个问题,如何才能让人成为这个社会当中的一个带动者,就是通过人使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人们通过提升好德修养再做官,做学问,做工匠,要做很多事情,所以中国传统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谈到修养的问题,比如怎么看待冲突、解决冲突,怎么制定解决问题的标准,怎么做到公平,我的职业道德应该怎样等等。传统里有很多这种思考,我们讲应用不是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而是说我们要把它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或者是变成我们的一种智慧,或者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变成我们思考的对象,通过这种思考更完善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或者方法。所以有些应用是接受式的,有些是借鉴式,有些是启迪式,有些是帮助我们思考的应用,应用的角度就很不一样。今天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之间存在着冲突,其实跟传统之间已经有冲突了,那么传统冲突怎么解决,我们今天冲突怎么解决,这里就会得到很多借鉴。

  比如先秦时儒家讲忠诚,法家也讲忠诚,但是儒家讲忠诚是讲从一而终,法家讲职业化的忠诚。这两种文化对应我们现在存在很大的冲突。

  我们过去讲能上能下,儒家是能上不能下的,比如我是你的老师永远是你的老师。但是法家不一样,法家讲能力,谁能力强就当领导者。我们传统文化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今天也没有办法解决,我们也不能把传统东西都拿来,拿来也没用,但是这个文化给我们很多启发,第一我们今天面对的问题和传统面对的问题相似,那就意味着文化没有变。第二种我们可以思考从一而终是好还是不好,我们发现有些方面好但是在职业方面不好。

  刚才讲儒家“从一而终”职场上不能接受,但是儒家讲“学而优则仕”就可以接受,为什么?因为儒家认为领导的层级越高,你的人格就要越完善,也就是说儒家讲君子可以领导人,那君子中就应该更好。因为儒家讲所谓的领导就是榜样的作用,就是我服你了你才能领导,那服的是你的修养,不仅仅是服你的能力,能力只占我服的一小部分,我更服的是你的作风、修养、处事方式、同情心、个人魅力,很多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儒家讲的很有道理,因为职位越高担负起老百姓的责任就越重,一定要修养越好。所以儒家讲学而优则仕是有一套文化修养支持的。还有法家思想里面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比如制度建设方面,强调标准的唯一性等等。

  【主持人】前面您多次提到公务员培训教育等,对于这个话题,我想请您再深入的谈一些?给我们一些建议。

  【陈少峰】我个人经常讲课和做培训,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从哪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公务员教育当中,应该增加文化的内容,包括传统文化和一般的文化,甚至要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我觉得这个是对我们培训很有帮助的,因为我们过去培训主要强调培训能力、了解国情,掌握一些知识,但是现在要的培训是要把文化变成你的素养,这个素养对我们来讲,就是要长期培训、熏陶,无形当中它就做到了,如果你光是知识,可能你脑袋里对你的人格和做事方式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培训当中或者阅读当中加大文化素质,甚至哪怕有些艺术修养、有些审美的,比如说怎么样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的人讲的哲学,中国古代究竟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欣赏,不一定都接受,但是能丰富我们,所以我认为我们知识之外应该有一半的空间丰富我们自己,而最好的丰富就是文化、艺术,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一个人很丰富的时候一定思想、视野、心胸开阔,不会急功近利。一个人如果急功近利,做事情肯定没有前瞻性,而且这个人肯定很无趣,所以这是我的建议。

  【主持人】简单来说,您认为在将来无论干部培训还是其他什么培训,应该把文化长久纳入。

  【陈少峰】是的,而且应该有一系列培训,不仅仅是开一个讲座,现在公务员教育方面,国家很重视学习型领导、学习型机关的建设,那这种学习型应该学哪些内容?如果领导增加文化内容其他人就跟着学,如果面试当中问你传统文化的知识,学不学?不学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方向,不能像现在公务员一培训就讲经济,这个是有一定缺陷的,经济是结果不是前提,前提是文化。你有很好的理念、方法、智慧,你经济自然结果就很好了。

  【主持人】谢谢陈院长,和您交流让我们受到很大启发。

  由于时间的关系,此次访谈就到这里,感谢陈院长,您在今天的访谈中谈了很多您的研究心得和看法,也开拓了我们对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视野,感谢所有关注的网友朋友们。

    相关链接

    陈少峰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请下载附件:

【 字号: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技术支持: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Copyright?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47877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